■ 本報記者 張目倫
“聽了老師的講解,我才知道,原來我們每天走過的街道藏著這么多精彩故事。”由聊城市民政局指導、聊城市行政區劃與地名文化學會主辦的“地名文化進校園”活動7月3日在聊城江北水城旅游度假區于集鎮中心小學啟動。活動現場,孩子們接受了一場歷史文化的洗禮。
“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著淚水?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……”活動中,聊城市行政區劃與地名文化學會會長姬廣軍以《地名里的聊城密碼》為題,用幽默風趣、深入淺出的語言,從“臨清鈔關”到“孔繁森精神”,圍繞聊城眾多歷史文化遺跡,以地名文化為切入口,解讀地名背后的家國情懷,讓學生們以新的視角了解聊城、了解家鄉。他說,地名不僅是地理坐標的標識,更是歷史長河中的故事講述者,是文化傳承的鮮活載體。推廣和傳承地名文化,對于增強文化自信、身份認同感以及民族凝聚力,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。
活動中,來自聊城大學、聊城技師學院的專家教授邢柱東、李曉紅等通過“民族英雄馬本齋”的事跡、“仁義胡同”的故事等,剖析歷史文化帶來的影響,讓普通的地名瞬間生動起來。專家們精彩的講述,讓學生們聽得津津有味。學生積極回答提問,和專家進行了互動交流,并對地名文化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。
“聊城的許多地名都承載著沉甸甸的歷史,這些地名一方面使我們銘記歷史,一方面拉近了歷史與現實的距離,讓我們身臨其境地感受歷史。”邢柱東說,地名文化的傳承需要每一個人的共同努力,希望通過這次活動,讓孩子們能夠成為地名文化的傳播者和守護者,將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傳承下去,讓地名文化在新的時代煥發新的光彩。
于集鎮中心小學老師路肖莉說:“專家們準備得非常充分,基于孩子們的認知水平,講授了豐富的內容,為孩子們補充了課外知識。”“馬本齋的英勇與傅以漸的智慧,讓我重新認識了家鄉的文化厚度。”該校三年級學生孫依涵在分享環節感慨道。
活動最后,楊連柱等5位書畫家圍繞地名文化進行了現場創作,20多幅作品讓校園飄滿了墨香。“聊城地名是聊城歷史文化的活化石,將歷史文化與地理空間融為一體,延綿不絕傳續下來,成為我們學習聊城歷史文化的‘立體書’。希望通過地名文化進校園活動,讓更多的人認識聊城的地名、了解聊城的歷史,感受聊城的文化,熱愛我們的祖國。”
活動中,聊城市行政區劃與地名文化學會聯動高校、書畫界力量,構建“學術+藝術+教育”協同機制,針對小學生認知特點,采用“故事化講解+游戲化互動”模式,將地名文化傳播開來。
2025-07-08 16:35:44
2025-07-08 16:35:21
2025-07-08 16:35:02
2025-02-13 10:19:29
2025-01-03 09:12:18
2025-01-03 09:11:38
聊城新聞網 2006-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/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
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: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
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: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(魯)字第720號
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18663509279 舉報郵箱:liufei@lcxw.c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