■ 尹騰淑 楊遠航
金秋送爽,葫蘆傳情。2025年聊城第十七屆江北水城·兩河明珠(山東)葫蘆文化藝術節期間,在中國人民銀行聊城市分行指導下,我市農業銀行、農商銀行等多家金融機構圍繞“防騙你我他 全民共反詐”主題,在活動現場設立宣傳點,面向廣大游客、市民和商戶開展了一場內容豐富、形式新穎的反詐金融知識普及活動,將反詐防線前移至文旅盛會一線,取得了良好社會反響。
聚焦“資金鏈”治理
彰顯金融擔當
宣傳現場,中國人民銀行工作人員通過展板展示、發放折頁等方式,向群眾系統介紹金融行業“資金鏈”治理工作取得的顯著成效。并攜手商業銀行、支付機構,建立涉詐風險交易監測與攔截系統,強化賬戶全生命周期管理,持續開展“斷卡”行動……一系列組合拳,成功攔截大量可疑交易,有力斬斷了詐騙分子的資金轉移鏈條。聽完工作人員的介紹,市民張民生感慨地說:“原來銀行做了這么多工作來保護我們的錢袋子,心里感覺更踏實了。”
提升“防騙免疫力”
筑牢思想防火墻
面對不斷翻新的詐騙手法,如何有效識別和防范?宣傳工作人員指出,關鍵在于提升個人“防騙免疫力”。他們向群眾傳授了核心“三不”原則:不輕信來自陌生電話、短信、網絡鏈接里的所謂“高額回報”“官方通知”;不泄露個人身份信息、銀行卡密碼、短信驗證碼等核心隱私;不轉賬給任何未經核實的賬戶或平臺。同時,工作人員強調,在作出任何資金決定前,應主動通過官方渠道進行核實,或尋求家人、銀行網點的幫助,給自己設置一個“冷靜期”,讓詐騙分子無可乘之機。
生動講解“電詐工具人”
警示法律風險
活動現場,關于“莫成‘電詐工具人’”的生動講解吸引了大量群眾駐足。
“很多人覺得只是借張銀行卡、賣個電話卡,就能賺幾百元,是‘無本萬利’。”工作人員拿起一張道具銀行卡說,“但您知道嗎?您借出的這張卡,很可能就成了詐騙分子洗錢、轉賬的工具,而您本人,也在不知不覺中成了信息網絡犯罪的‘幫兇’!”工作人員通過形象生動的比喻,指出出租、出借、出售個人銀行卡、電話卡、支付賬戶的行為,不僅會導致個人征信受損、還可能面臨五年內暫停非柜面業務等金融懲戒,更可能涉嫌“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”,面臨法律的嚴厲制裁。現場群眾紛紛表示,這種直觀的講解讓人警醒,一定會管好自己的“兩卡”(銀行卡、電話卡),絕不為一點小利而以身試法。
此次反詐宣傳活動,是中國人民銀行踐行“金融為民”理念的生動實踐。通過面對面交流與解惑,有效提升了公眾對電信網絡詐騙的警惕性和辨別力,營造了“全民反詐、全社會反詐”的濃厚氛圍。中國人民銀行聊城市分行黨委委員、副行長鄭曉敬表示,該行將繼續創新宣傳形式,持續推動反詐宣傳工作常態化、精準化,為維護區域金融安全穩定、保護人民群眾財產安全貢獻更大的力量。
2025-10-24 15:01:49
2025-10-24 14:38:48
2025-10-24 14:36:35
2025-02-13 10:19:29
2025-01-03 09:12:18
2025-01-03 09:11:38

聊城新聞網 2006-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/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
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: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
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
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: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(魯)字第720號
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18663509279 舉報郵箱:liufei@lcxw.cn